在十里鋼城,高爐總在晨曦中透出暗紅,鐵水順著溝槽奔涌時,濺起的火花像星星落進鋼鐵脈絡。在這里,“廉”從不是懸在墻上的標語,而是藏在原料堆的刻度里、高爐的參數間、檢修的工具旁,是煉鐵人用實干刻在崗位上的印記。

原料堆前的“標尺”:以精準守廉心
天還沒亮透,原料場的露水還沾著涼意,爐料工程師莊旋已握著沉甸甸的取樣勺走到煤堆前。他彎腰、下勺,每一次插入煤堆的深度,都精準對準標尺上的紅線:“深一厘米、淺一厘米,煤的灰分數據就差一截,高爐‘吃’了不合格‘口糧’,鐵水質量就會打折扣。”蹲在煤堆旁,他把不同點位的煤樣分別裝袋、貼標,標簽上的編號、時間、取樣位置,一筆一劃寫得工工整整。
在這里,原料驗收的“廉”藏在每一步流程里:取樣必須“三點交叉”,確保樣本無偏差;樣品送檢要“雙人押送”,杜絕中間環節疏漏;每一個數據都能追溯到源頭,就像煤里的雜質瞞不過精密儀器,任何敷衍應付,都瞞不過崗位上的較真勁。
高爐旁的“細賬”:以清醒算廉賬
高爐平臺上,熱浪裹著轟鳴,工長黨飛每天的重要工作,就是緊盯高爐“爐缸溫度”曲線,一點點調整風口參數。有次班組為趕產量,想稍微提高風溫,他卻擺了擺手:“風溫超一點,短期是能多出鐵,但爐襯損耗會加快,后期維修成本翻番,這是‘撿芝麻丟西瓜’。”他拿著參數表給大伙算著這筆賬。
在這里,“廉”是算清“長遠賬”的清醒:不貪短期效益的“小利”,不省必要投入的“小錢”,設備維護嚴格按規程來,備件更換只看實際損耗度。沒人會為了一時方便,在鋼鐵的“筋骨”里埋下隱患,因為每個人都知道,守住規程,就是守住“廉”的底線。
工具架上的“明細”:以較真護廉規
噴煤作業區的工具架前,哈國飛正對著清單,逐件清點備件。他手里的扳手、螺絲刀上,都貼著小小的“責任標簽”,每用一次,都要登記使用時間、維護情況。“師傅說,工具和備件是‘鐵疙瘩’,也是‘良心賬’。多領一個螺栓、錯放一把扳手,看似是小事,實則是丟了責任心,松了‘廉’的弦。”
在這里,物資管理的“廉”藏在每一處細節里:備件申領要“按需填報”,不多領一件;領用登記要“簽字確認”,明確責任;廢舊物資要“分類回收”,做到物盡其用;就連更換下來的舊軸承,都要經技術鑒定確認無法修復后,才能歸入報廢臺賬。沒有模糊的“大概”,只有清晰的“明細”,就像鐵水的成分容不得半點偏差,崗位上的每一筆“賬”,都要記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暮色漸沉,高爐依舊轟鳴,奔涌的鐵水映紅了操作室的玻璃窗。在這里,“廉”從不是抽象的道理,它像鋼鐵一樣實在,經得住高溫淬煉,在每一次鐵水奔流中,守護著煉鐵事業的純粹與堅實。(漢鋼公司 陳俊全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