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意漸濃、寒意悄至。龍鋼公司又迎來了天車“體檢”時節。沒有口號,也不排陣仗,檢修現場還是平日里那些熟悉的身影,手中干的也還是每天的活計。只是這一次,手上的力道更穩,眼里的細節更較真。這份專注與堅守,無需多言,自有秋風代為訴說。

秋風里,量出軌道“平整度”
7:10,天車新區點檢員張偉偉開始天車軌道校正工作。他把水平尺塞進帆布包,左肩穩穩挎著包帶,右手拎著一壺涼白開,順著窄梯往上爬。梯檔間距大,他一步跨兩格,凜冽的風從領口鉆進來,他縮了縮脖子,把拉鏈提到頂。
登上30米高的平臺,風勢更猛,吹得衣角獵獵作響。他先蹲下來,用袖口仔細擦拭軌道面,抹出一片干凈的區域,再把水平尺放上去——氣泡偏左。他迅速掏出小本,記下“左高2毫米”。卸螺栓時,他動作放緩,先松螺母,再松彈墊,扳手每轉半圈,他就停一停,怕力氣太大把絲口啃傷。墊片薄如發絲,他用拇指和食指捏一片,輕輕塞進去,再擰緊。擰完,他又量一次,尺還是偏左,只是少了0.5毫米。他“嗯”了一聲,把剛才的墊片抽出來,換更薄的。第三次放尺,氣泡停在中間。他咧嘴笑,眼角擠出兩道深溝,用鉛筆在小本上劃出一道橫線,表示“合格”。
風把記錄紙吹得嘩啦響,他折兩下,塞進兜里。整個上午,他蹲了十八次,起身十八次,量了三十六遍,加裝了七個墊片,這便是他一上午的工作。

枯葉下,剪出電機“新生線”
10:20,電氣工段副段長翟鵬波來到鋼水1#天車電氣室。他掀開電機罩,一股熱氣“呼”地涌出來,像剛揭開的蒸籠,瞬間裹住他的臉頰。他沒顧上擦汗,先探頭往電機里看,用指尖摸線圈,摸到一塊硬疙瘩——漆包線鼓包了。
“剪吧,留10厘米線頭。”他話音剛落。電工曹小華拿著剪線鉗,在里側縮著肩,左手捏線,右手剪,咔嚓一聲,燒焦的線掉在鐵板上,碎成黑渣。他用剝線鉗輕輕轉一圈,塑料皮褪下,露出亮銅線,接線,再套熱縮管。熱風槍“嗚嗚”響,塑料管慢慢收緊,像給線頭穿件緊身衣。汗水順著他下巴滴在電機殼上,瞬間被烘干,只剩幾點鹽印子。翟鵬波遞來水壺,曹小華仰頭“咕咚”兩口,水順著脖子流進衣領,他用手背一抹,留下幾道黑指印。
11:05,電機罩合攏,按鈕一按,“嗡——”聲音平穩。翟鵬波把工具收進布袋,拉鏈一拉,“走吧,去下一個點。”剪去燒黑的線,換上新線,電機不再發燙,他們的腳步,也跟著輕快起來。

秋陽下,換好車輪“迎新程”
14:30,鋼渣1#天車西北大車輪更換現場,天車維修鉗工鐘沛拿起12#活動扳手,對著掃軌器的螺絲擰了幾下,他順勢一扳,螺絲應聲而落。工友楊抗生則迅速用扳手拆卸車輪地腳螺絲,兩人動作干脆利落,十五分鐘內完成全部螺絲拆卸。
倒鏈穿輪、千斤頂升起,端梁隨之懸空。鐘沛操控電葫蘆,先移出舊車輪放至地面,再歸位吊運新車輪至安裝處。楊抗生手腳麻利,穿螺桿、裝螺帽,扳手每揮動一次,螺帽就緊一圈,車輪便更穩固一分,待安裝到位,松開千斤頂,端梁緩緩落下。鐘沛隨即移走千斤頂,協助楊抗生逐一加固車輪螺絲。最后,他們將掃軌器旋入螺絲孔,插上潤滑油管接口,確保所有連接都穩妥。
16:40,試車開始。車輪沿著軌道平穩運轉,沒有異常聲響,沒有絲毫卡頓。看著天車重新煥發活力,兩人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風還在吹,又有幾片枯葉飄落。軌道回歸水平,電機恢復常溫,車輪換上新裝。天車還是那臺天車,人還是那群熟悉的人,只是每個人心里,都多了份沉甸甸的踏實。秋檢的活兒,說起來簡單,就是把平時該干的事,再認認真真干一遍。可正是這份“再認真”,這份藏在細節里的匠心,讓鋼城的冬天,能穩穩當當、安安全全地“踏”進來,也讓每臺天車都能以最好的狀態,迎接接下來的每一次挑戰。(龍鋼公司 鄧燕玲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