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龍鋼公司軋機轟鳴的車間里,三位身著工裝的藍色身影在鋼花飛濺中格外挺拔。他們布滿老繭的手掌曾緊握鋼槍,如今,褪去戎裝,踏入鋼城,那刻進骨子里的忠誠與堅韌,淬煉成鋼火灼灼的奮斗本色。
董關鋒:以軍事化標準練就“軋鋼絕活”
“到!”班前會上,調整工董關鋒聲音洪亮。聽到點名聲,他立即從凳子上站起,渾身透著軍人的干練與利落。
“當兵能拿標兵,當工人也不能掉隊。”董關鋒盯著通紅的鋼坯穿過軋輥,眼神如當年在靶場瞄準般專注。為將軋鋼調整的技藝練到爐火純青,他抓緊在崗的每分每秒,對著軋機反復琢磨,口袋里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錄著不同鋼種的軋制參數,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追著師傅打破砂鍋問到底,崗位小妙招、崗位創新項目征集中,他總能在反復琢磨后迸發出“金點子”。設備檢修的間隙,他貓在軋機旁,把各架次軋機的“脾氣”摸得門兒清,活脫脫把訓練場的韌勁搬到了車間。
如今的董關鋒,聽聲可以辨障,觀色可以知偏,“一眼準、一手穩”的絕活,讓他在崗位上游刃有余,堪稱軋線上的“尖刀調整工”。
程亮:用“靶射精度”打造裝配標桿
裝配車間,裝配班長程亮正俯身檢查一組剛下線的軋輥裝配組件,他的眼神如鷹隼般銳利,細細掃過每一處細節,絕不容許有半分偏差。他總愛用“靶場射擊”比喻軋機裝配:“誤差超過0.01毫米,導彈會偏離目標;軸承間隙大于10絲,設備就會罷工。”
工作中的程亮,渾身透著軍人特有的嚴謹。他的雙手靈活而有力,從零件校準到螺栓緊固,從油管布置到密封檢查,每一道裝配步驟都像在執行導彈發射前的調試程序一樣,力求做到極致精準。作為裝配班長,他注重團隊整體素質的提升,把復雜的裝配工藝拆解成“作戰單元”,用班組建設“每日一題”的方式,激發員工學習興趣。檢修工作中,他更是沖鋒在前,帶領員工齊心協力完成清泥工作,確保軋線順利開軋。在程亮看來,裝配車間就是他的“新戰場”,每一架上線的軋機都是他要護送的裝備,必須保證萬無一失。
趙冰:憑“方寸精準”淬煉初心本色
“我們手里攥著的,是鋼材的生命線。”這是導衛工趙冰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十三載火箭軍生涯在他身上留下的,不僅是挺拔如松的站姿,更是深入骨髓的擔當。
導衛裝置是軋鋼的“咽喉”,高溫鋼材奔騰而過全靠這方寸之間的裝置精準引導。安裝導衛時,趙冰全神貫注,不斷調整導衛位置,直至其與軋機完美契合,每一個螺栓都擰緊到規定扭矩,確保穩固可靠。他始終堅守在崗位上,不放過任何一絲異常,一旦發現導衛出現磨損、松動等問題,他立刻溝通停機進行處理。他還常常利用休息時間,對換下的舊導衛進行仔細檢查,憑借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術,使可修復的部件重新煥發生機。“把材料用到極致,才是對崗位最實在的敬畏。”趙冰說道。
鋼坯呼嘯穿軋線,軍旅烙印融于骨。趙冰的身影與“鋼鐵咽喉”相融,讓每寸鋼材都印刻著責任與堅守。
晨光穿透高聳的廠房,他們的身影與身后轟鳴的軋機融為一體,那是軍魂在生產一線的永恒沖鋒,是軍旅底色在新時代的鋼鐵注腳。這一刻,軋機與戰車、工裝與迷彩,在時光的褶皺里交織成無聲的誓言:“退役不褪色,轉崗不轉志。”(龍鋼公司 雷紅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