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一年中秋至,又是一輪團圓時,然而在這濃郁的節日氛圍中,卻有這樣一群鋼鐵人,他們選擇在崗位上默默堅守,懷著對職責的敬畏,以“紅”的赤誠、“黃”的堅守、“藍”的擔當,在鋼鐵與爐火的交響中,繪就了一幅鋼花映日、別樣溫暖的動人畫卷。

赤誠“紅” 守護設備的“中樞衛士”
“越是節日,越不能讓設備掉鏈子。”清晨七點,煉鋼廠機電黨支部書記劉衛東已穿戴好工裝,手中的點檢表上,關鍵設備的檢查要點早已用紅筆標注清晰。他穿梭在電氣控制室與設備區域之間,變頻器運行的細微嗡鳴里,他能精準捕捉異常聲響;配電柜溫控屏上的數字每跳動一次,他都要在記錄本上反復核對;緊固電纜接頭時,他總會多擰半圈,“設備穩了,生產才能順,這節日里的責任可不能松。”
面對生產中的“卡脖子”難題,他牽頭成立黨員創新小組,一頭扎進“轉爐氮氧混吹模式試驗”和“鋼坯數字化”攻關中。試驗期間,他堅守在爐前操作室記錄參數到深夜;攻關階段,又帶領團隊反復調試程序。如今,機電黨支部85%的黨員都主動加入創新項目攻關中,“黨員帶頭干、全員跟著上”的氛圍在中秋的晨光里格外濃厚,推動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穩步提升。

嚴謹“黃” 筑牢防線的“安全哨兵”
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,安全員劉慶輝已帶著檢測儀器,出現在煤氣管道旁。他彎下腰,手中握著那根自制的“檢漏工具”——一根細長的金屬桿。他動作緩慢而專注,沿著管道一寸寸挪動,目光緊緊盯著接口處。“節假日大家容易分心,我們的安全弦更得繃緊,半點差錯都不能有。”他語氣凝重,額角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。
這一天,他把巡檢范圍擴大近半、頻次翻倍。高溫區域,他彎腰檢查防護欄牢固度;能源管網旁,他踮腳擦拭壓力表表盤、確認指針穩定;特種設備存放區,他逐一核對運行記錄;消防栓前,他擰開閥門測試水壓,見水柱平穩噴出才放心。安全學習時,他結合案例強調風險點;作業交底時,他手把手糾正不規范操作。那抹亮黃色穿梭在生產區域,如同跳動的安全警鐘,守護著廠區平穩運行。

擔當“藍” 奮戰一線的“鋼鐵脊梁”
轉爐前,高溫撲面而來,爐前工張凱頭戴藍色安全帽,正全神貫注地盯著爐口。
“鋼水溫度差一度,后續生產都得受影響,過節更不能馬虎。”他手持鋼釬,輕輕探入爐內,憑借多年的經驗判斷鋼水狀態。作為車間里的青年技術骨干,他用三年時間熟練掌握了轉爐配料計算、紅外測溫、快速取樣、精準磨樣等全套操作,比同批入職的人員提前半年獨立上崗。“1645℃,偏差值在允許范圍內。”他對著對講機清晰報數,手中的測溫槍剛從爐口收回,槍身還散發著灼人的余溫。
“出鋼完畢!放擋渣錐!”隨著指令傳來,張凱弓步沉腰,雙手緊握三米長的投放桿,穩穩向前推進。擋渣錐沿著軌道精準落入鋼包,動作一氣呵成。此時,車間里彌漫著物料與合金在高溫中交融的獨特氣息,鋼水從爐口傾瀉而下,宛如一條金色的河流,而張凱就像這條河流的守護者,用扎實的技術確保每一滴鋼水都符合質量標準。
日光漸漸西斜灑滿廠區,照亮了“三色”身影。這個中秋,他們雖未與家人團圓談笑,卻用堅守與擔當,在鋼鐵洪流中書寫了最動人的奉獻篇章,綻放出別樣溫暖的光。(龍鋼公司 趙雪萍 許衛萍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